在維也納不上歌劇院,不參觀美術館,不泡咖啡屋,簡直白去了。
這三項我剛巧都非常熱衷,自然把維也納最精華的市中心給踏爛了。這回不寫旅遊詩,讓我好好寫個囉唆且名目數盡的遊記。
第一天近中午抵達維也納國家歌劇院,正好趕上十一點的劇院導覽。話說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有132年的歷史,除了上演歌劇外,也是維也納新年舞會(Wiener Opernball)的舉辦場地,一張舞會入場卷要215歐元,租一個包廂要16,000歐元,訂一份六人桌要900歐元,新年舞會是歐洲貴族與有錢人的玩意,平常聽歌劇,最貴的位置是底層最前面三排,最高可到254歐元(約合新台幣一萬兩千元),位置大約開演數月前就被訂光了,導覽鉅細靡遺地報出所有價格給我們這些外來的觀光客聽,為了不讓我們氣餒,鼓勵我們去買站票,歌劇院規劃了幾個站票區,開演當天數小時前開始賣,好的站票,站在底層舞台正對面後方,一張票3,50歐元,據說在開演前三小時去排隊才有可能買到,而其他的最高層樓正後方與兩側,一個站位2歐元,站在正後方還能看到舞台,站在兩側的只能看到舞台的偏角,大多時間只聞其聲,不見演員,因為我就是兩個晚上都買兩歐元的觀眾,所以深知其中艱險。第一晚抱著朝聖之心去聽歌劇,卻弄錯時間晚到,當晚上演維爾第的Don Carlos,劇長三個半小時,所以六點半就開演了,我七點左右才迷迷糊糊從藝術史博物館出來,剛進劇院便發現歌聲大作,劇場服務人員悠閒地坐在椅子上聊天,對我這位遲到的不速之客依然賓禮有加,指引我走到三樓(其實算台灣的四樓)最側門的位置。第一晚站位很充足,站位用欄杆層層隔開,大約手肘的高度,觀眾可以靠在欄杆上,每個位置上還附有小螢幕,舞台上表演同時,螢幕會做同步翻譯,共有英文與德文兩種語言,Don Carlos是法文歌劇(其實台上若唱德文我也不一定能全聽懂),舞台看不全夠,低頭瞧字幕,所幸歌劇院音響效果非常棒,即使在最高層兩側,聲音依然清晰準確。
今晚上演的Don Carlos很有新意,舞台設計前衛,中段的演出脫離了原劇歷史背景,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,用近代的西班牙戰爭或二次大戰做類比,中段出場人物穿著個個像Armani信徒,西班牙國王出巡,讓演員從劇院大門沿著廊梯演到舞台,配合多媒體的運用,讓觀眾跟著做點小互動,但是耍噱頭的只有第三幕,第四幕開始又回到空白前衛的佈景,奇妙的是主角們個個Armani,但是配角舞台合音卻是歷史服裝,不過我站在偏角位置,無法觀得全部演出,無法下定斷。
第一天晚上的重頭戲是歌劇,下午則是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,裡面相當著名的收藏是埃及館,藉由19與20世紀奧匈帝國在埃及大量挖掘採購得來的戰利品,是以維也納有相當豐富的埃及文物收藏。埃及會讓我感興趣,因為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壁畫,每個裝飾每個圖像,都具有相當高的象徵意義,認識與學習解讀,形成一個神秘的宇宙。另一個是館內的繪畫廊,從文藝復興到十五到十七世紀的荷蘭畫派van Eyck,Rubens,van Dyck,最令我喜歡的是館內Pieter Bruegel的收藏,著名的「雪中獵人」、「農莊婚禮」、「農民跳舞」與「建築巴別塔」栩栩如生充滿一室,讓我興奮又感動,來藝術史博物館正是為了親賭Bruegel啊!館內還有收藏西班牙畫家Diego Velázquez著名的公主肖像,Vermeer的「Die Malkunst」,以及Giuseppe Arcimboldo的四元素與四季的人像諷喻畫。
這回來維也納有許多舊物重見,其一是在藝術史博物館內見到多年前在德東見識過的Lucas Cranach,Cranach的畫像精緻的織錦畫,人體膚色光澤如象牙,我真是為了那美麗的膚色而喜歡欣賞Cranach。
參觀中途遇到一名畫家正在製作仿畫,模仿的原作完全不認得,但我第一次遇見這情境,趕緊拍照留念,可惜他正專心工作,否則真想上前去問他幾個問題,譬如說請問您是專業的仿製家嗎?為什麼要做仿製畫?是有企業或私人補助,還是純粹工作?為什麼選上這幅畫仿製?已經有了買主嗎?當然還要問問做一幅仿製畫大約要花多少時間,賣一幅仿製畫大約多少錢等等。更多還想知道關於製作的細節問題,譬如說現代的顏料色彩真能重製古畫、模仿到一模一樣的地步嗎?現代的繪畫理念與技術,會不會影響模仿古畫的製作?是否會使用新科技來重製某些可能已經失傳或不能重製的技巧?當然還要問一些學習上的,要成為仿畫家該接受哪種特殊訓練,修業需要幾年?學徒該做多少年?仿畫和繪畫修復是否是相關的?我猜測對方能提供的答案,絕對會完全超出我能做的預想,唉,真的好想問個清楚呀!
- Nov 14 Sun 2004 22:49
Day_1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